心跳無論是太快或太慢,都可能是不正常的跳動,以廣義來說,就是心律不整。多數人對心律不整的感受度低,再加上有時很難及時被檢測出來,而是在出現嚴重併發症時才被確認,錯失治療黃金期。
隨著智慧裝置愈來愈精密,診斷與治療技術越來越成熟下,臨床已有許多新型的治療工具與武器可供選擇,可以透過醫師、病患與家屬共同討論,進一步了解各種治療的優缺點,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,相信必可達最好的治療成效。
心跳過慢也危險?心臟節律器拯救昏厥無力,恢復健康生活
心跳速度若小於每分鐘60以下,就是心跳過緩;當心跳過緩時代表心臟沒辦法提供足夠的含氧血量到身體各部位,一旦發生頭暈、全身無力時容易發生危險,可透過裝置心臟節律器來維持穩定心跳。
一般人正常心跳會隨著身體需求及活動有相對應的心跳速度,一般而言認為心跳數要高於每分鐘60下,當心搏跳動速度低於生理需求,不足以供給身體所需的血液與含氧量,就是心搏過緩。若病患有因為心搏過緩而產生如頭暈、昏厥、無力、倦怠等症狀時,就會透過檢測排除病因,或裝置心臟節律器來維持穩定的心跳。
心搏過緩嚴重嗎?
心搏過緩的原因大多數與老化有關,心臟的跳動就像有個肉做的電池,電池用久了自然會有故障或不靈光的情況,甚至會有停擺的時候;而這兩者都與老化、年齡有關,其他如心臟血管阻塞、冠狀動脈疾病、心肌缺氧、藥物、感染引起的心內膜炎等都是心跳過緩的常見致病因子。
心搏過緩會造成如頭暈、無力、喘及昏厥等症狀,不只會影響生活品質,若突然發生也可能造成安全上的疑慮。因為症狀可能隨時發生,病患會有心理壓力,臨床也常見有憂鬱現象,更擔心的是對生命安全造成威脅,例如突然昏厥而跌倒就有腦出血的風險,也可能引發心律不整導致休克或猝死。
與心搏過速一樣,病患自救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在感受症狀的當下測量脈搏與心跳,警覺是否與心搏過緩或心律不整有關。
心搏過緩如何治療?
經診斷確定病患的心跳低於需求且與症狀相關時,會先找出原因並加以去除,通常心臟科醫師會先回顧病患病史,若是因藥物或內分泌性疾病所導致,可經由調整藥物來控制。
在病患的心搏過緩症狀明顯,又擔心有後續致命性心律不整發生時,醫師會建議加裝暫時性的心臟節律器,觀察病患心搏過緩屬於暫時型或永久性,
暫時性通常發生在年輕人如心肌炎、或因感冒、注射疫苗等發炎情況。這些族群通常在嚴密觀察下,隨著病情的緩解,心搏過緩現象就會慢慢得到改善。
在上述原因排除後,病患的心搏過緩現象仍在,若認定心臟功能已經嚴重到需要治療,下一步往往需要使用心臟節律器。心臟節律器能夠偵測心臟狀況,並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微小電刺激,讓心臟能夠穩定跳動,將血液輸送到全身提供足夠的血氧量,能減緩病人不適的狀況並避免再次昏厥、猝死的可能。
無導線心臟節律器是未來趨勢
傳統心臟節律器經由鎖骨下靜脈將電極導線放置於心臟內部,並在胸前開一個5至7公分的傷口,將電極導線與電池連接並放入皮下固定,最後進行縫合傷口。由於傷口需要兩周的復原期,復原期間傷口不能碰水、手部不可能舉超過肩膀、不可提重物;復原期後,為了避免電極導線的摩擦造成導線損壞,亦不建議進行單槓、高爾夫球等手部頻繁拉伸的運動。
如今已有新型的無導線心臟節律器,將電極導線與電池合併成膠囊大小,可以透過導管將無導線節律器由股靜脈直接置放在心臟內,放置完成後病人胸前不會有傷口的疤痕與節律器的異物感,再加上是從鼠蹊部的股靜脈穿刺方式置入心臟,手術時間短且因沒有傷口,術後隔天即可返家;因沒有傷口和導線,除了大幅降低了相關的併發症風險,對於手部動作沒有任何限制,可持續保持各項運動或休閒活動。
國內醫療經常需要使用核磁共振,這屬於電力系統有磁場影響,部分傳統心臟節律器部分機型必須避免;而無導線心臟節律器沒有這樣的疑慮。無導線心臟節律器會是未來趨勢,若雙側鎖骨下靜脈無適當血管通路可以放置電極導線,而無法使用傳統節律器,無導線心臟節律器可在有條件下獲得全民健康保險給付,提供一個新的治療選擇,特別是針對需要裝置瘻管進行透析洗腎病患,向健保局提出申請且審核通過後,就能夠進行無導線心臟節律器之裝置。
兩位醫師都建議,病患各自狀況不同,若有需要加裝心臟節律器,仍要與主治醫師溝通討論,評估兩者的適用性後再做選擇。
依目前臨床研究顯示,無導線心臟節律器的併發症發生率只有傳統節律器的一半,電池使用平均可達12年。且無論放置傳統或新型節律器,病患日常生活大致不會受影響;一般家電用品都可以使用,只要時間不過長且距離15公分以上,基本上不會有影響。而在進行核磁共振檢測前,病患需主動告知醫護員自身有裝置節律器,以利後續檢查之安排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