滄浪亭 廢紙風浪 留下的千古勝景?–文史–中國作找九宮格會議家網

作者:

孩子們只能上彀課的時辰,打印機就變得很主要,由於各科教員會把一些功課發到微信群或許釘釘群里,孩子們得打印出來,才幹完成功課。拿我兒子來說吧,他今朝讀初三,文明課有七科,每科都有功課要打印,所以我給他買的那臺家用小型激光打印機閑不住了,天天都得吻別一年夜摞A4紙。

現在紙張東西的品質很好,很皮實,這一面打印完,寫完功課,訂完錯,另一面還能接著打印。我不忙的時辰,就收拾那些A4紙,假如兩面都打印過,直接扔進一個年夜筐,未來賣廢品;假如還有一面沒打印,那就摞起來,放整潔,留著第二天持續用。為啥要如許做呢?三條利益:一是省錢,二是環保,三是有助于理清思緒。當然,從社會心義上評價,環保的感化更年夜一些。有個段子不是說嘛,“我們把年夜樹砍倒,做成紙張,印出報紙,再從報紙上瀏覽叢林消散的新聞。”常日里少揮霍一些紙,那就能少砍幾棵樹。

出售放棄公函紙,是通例

宋朝第四個天子宋仁宗在位時,歐陽修的老友蘇舜欽被范仲淹推薦,往進奏院當了官。

“進奏院”是個什么單元呢?網上有人說“相當于駐京辦”,那叫瞎扯,由於自從宋朝第二個天子宋太宗改造以后,北宋京城就不再有駐京辦了。進奏院的真正本能機能,是承先啟後做好公函暢通任務:各路各府各州的官員若有奏章,經由過程官方郵遞體系送到京城,匯集到進奏院;進奏院官員接到奏章,掛號存案,將不主要的奏章停止縮編,將主要的奏章全文謄抄,轉交給相臣和天子;天子和相臣作出指示,再由進奏院分發,仍是經由過程官方郵遞體系,逐一送交到處所官手里。那時蘇舜欽的官職叫做“監進奏院”,意思就是在進奏院當引導,統管公函暢通任務。

由於進奏院能接到全國盡年夜部門處所官的奏章,在轉交朝廷之前又要縮編和謄抄,所以那些奏章的原文就會留在進奏院,所以每年城市攢下多少數字驚人的紙張。這些紙張是公函紙,東西的品質比平易近間用的通俗紙好得多,固然一面寫了奏章,可是另一面無缺無損,可以低價賣失落,比賣廢品劃算得多。每年年齡兩季,進奏院會祭神,祭神以后會搞團建,鉅細官員一塊兒會餐。會餐的所需支出從哪兒來呢?重要就是經由過程出售那些放棄的公函紙。

公元1044年秋天,會議室出租蘇舜欽按照通例,賣失落一批公函紙,組織同寅和部屬搞團建。有一個官員報名餐與加入,蘇舜欽沒讓這小我往,成果人家懷恨在心,向朝中年夜臣王拱辰告刁狀,說蘇舜欽將原來屬于國度財富的公函紙當做私家物品出售,屬于賊喊捉賊。王拱辰得知此事,當即把蘇舜欽貪污的罪名給坐實了。于是乎,蘇舜欽被免除官職,卷起展蓋往姑蘇當蓬菖人。不久以后,他在姑蘇買了一小塊荒地,建房自住,還建起一座滄浪亭,創作了那篇流芳百共享會議室世的佳作《滄浪亭記》。

宋朝紙張很貴,書也很貴

我們古代人能夠不睬解,蘇舜欽不外是賣失落一批廢紙罷了,怎么就被罷官了呢?起首這是由於政治斗爭——他的推薦人范仲淹正在奉行一場政治體系體例改造,史稱“慶歷新政”,而年夜臣王拱辰否決改造,又挑不出范仲淹的錯,便從范仲淹推薦的官員身上挑錯,用這一招來讓范仲淹遭到連累;其次,跟明天比擬,宋朝的紙張仍是比擬貴的,蘇舜欽賣的那批紙應當價值不菲。

宋朝的紙有多貴呢?我們來看一段古文:

高郵軍學《淮海文集》,計四百四十九板,會議室出租并副葉裱背,共用紙五百張:三省紙每張二十文,計一十貫文省;新管紙每張一十文,計五貫文省;竹下紙每張五文計,計二貫五百文省。工墨每板一文,計五百文省。青紙裱背作一十冊,每冊七十文,計七百文省。官出工料錢,五百文省。

這段古文是南宋後期揚州高郵官辦黌舍出書《淮海文集》時,刻在最后一頁的印刷本錢清單。《淮海文集》是蘇東坡高足秦不雅秦少游的著作,全書449頁,每部要用500張紙,此中有東西的品質較高的公函用紙“三省紙”,有東西的品質通俗的“新管紙”,還用了一些東西的品質最差的“竹下紙”。三省紙每張價值20文,花了10000文;新管紙每張10文,花了5000文;竹下紙每張5文,花了2500文。將三種紙的本錢加起來,共17500文。原文又說,印刷費500文,裝訂費700文,工料費500文,共1700文。17500文加1700文,印一部《淮海文集》的總本錢是19200文,而紙張本錢占了90%還要多。現在我們出書一部書的紙張本錢占比幾多呢?50%多一點罷了。

再看南宋後期工薪階級的支出。按南宋短篇小說集《夷堅志》里的數據,在杭州城里賣雞的小販、抄書的工人、扛食糧的苦力等通俗蒼生,月支出普通都是幾千文。假設這些蒼生往買紙的話,幾千文月聚會場地薪只能買幾百張紙。假如買書呢?一部《淮海文集》相當于他們好幾個月的進項。

跟唐朝和五代十國時代比擬,宋朝的造紙工藝曾經很成熟了,雕版印刷的技巧加倍發財。但是跟明天比,或許跟那時老蒼生的支出比,紙張依然很貴,冊本依然很貴。冊本為什么貴呢?最要害仍是由於紙貴。紙又為什么貴呢?由於前人只妙手工造紙,耗時耗力。

手工造紙,耗時耗力價錢不菲

在我豫東老家,有一個緊挨著我們村的村落,名叫“紙坊”。聽名字就了解,這個村里確定有過造紙作坊。就在我小時辰,那里的造紙作坊仍在運營,生孩子方法依然是純手工,連一臺最粗陋的攪拌機都沒有。我小時辰常常往看人們怎么造紙,現在回憶起來,工序應當是如許的:

第一個步驟,把整捆整捆的蕁麻放到水坑里浸泡,泡透以后,剝往外皮,用鍘刀鍘斷;

第二步,用草木灰水浸泡蕁麻皮,再參加大批的麥秸。草木灰含堿,能讓麥稈和蕁麻皮里的果膠離開;

第三步,搓洗蕁麻和麥稈,將它們剁碎,放進石臼里反復舂搗,直到搗成糊;

第四步,將那些糊糊倒進一個水泥池子里,用熱水化開,用木棍打勻,打成紙漿;

第五步,把一個長方形的用竹框固定的細紗網放到紙漿里,沉一下,提上往,悄悄晃勻,紙漿就附在紗網上了,晾曬以后,從邊角下手,悄悄揭起來,就是一張紙;

第六步,將這些紙展開,晾干曬透。

其實講,這些紙的東西的品質并不高,摸上往比擬粗拙,個體處所還能看到碎麥秸,色彩也是枯黃的,很丟臉。記得那時辰這個造紙作坊的產物重要有兩個用處:一是當做黃表紙,賣給辦凶事的人家;二是賣給供銷社,讓里面的營業員包糖、包果子。但即使這般粗陋的紙張,手工做起來也要這般費事。由此可家教以推想,宋朝印刷用紙的工序一定更多,做起來一定更費事,紙張昂貴也就可以懂得了。

宋世,故紙未嘗輕棄

比來我在瀏覽清朝學者錢年夜昕的《潛研堂集》,該書第三十一卷寫道:“宋世,故紙未嘗輕棄。”意思是說有宋一朝,人們不會等閒丟棄廢紙。然后錢年夜昕又舉了一個很有興趣思的例子:“宋槧本《北山小集》四十卷,皆用故紙印刷,驗其紙背,則乾道六年訴訟簿賬也。”宋版書里有一套四十卷的《北山小集》,滿是用廢紙印刷的,隔著陽光察看冊頁夾層里的後背,所用廢紙居然是宋孝宗乾道六年(1170年)衙門里的賬本。

用過的賬本怎么還能印書呢?方式是如許的:將賬本細心拆開,兩張兩張地粘貼起來,把用過的那一面都粘到里面往,如許就能獲得一整張雙面空缺的“新紙”。將新紙展到刷過墨的印版上,揭起來,一張“極新”的冊頁就印好了。

此刻紙張廉價,人工反而較貴,無論哪家印刷廠都不會再揮霍人工,將廢紙成對粘貼后持續應用,但是我們為了環保起見,依然可以鑒戒宋朝人愛護物力的精力。最簡略易行的操縱,就是把用過一面的A4紙翻過去,從頭放進打印機里。假如您也贊成這一點,請照此打點,讓我們聯袂齊心,讓這顆星球變得低碳那么一點點。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